【高中组+1】+《烟火里的尘埃》+方湲锴
烟火里的尘埃
清晨的美梦因噪音而幻灭,起床气与寒风瞬间占据了我广大的胸怀。刚想打开窗破口大骂,却看见了空中散落着的尘埃,地上的半截鞭炮,使我意识到:新年快到了。
预示着新年到来的不是年货,也不是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,而是邻居家的小孩们放一整天的鞭炮。一群人“拉帮结派”,一跑就炸一声,成功吓得鸡不肯下蛋,鸭不敢游泳。论干坏事,我就没怕过谁,曾把一盒烟花拆开,将里面的火药取出,放进被虫蛀空的树干中。划根火柴丢进去,耀眼的白光,好似一千个太阳。再多的火药也只能维持一瞬间,但也正是这个一瞬间带来了无数的快乐与幸福。它们的身躯化作为夜空中最亮的星,照亮的不仅是夜空,还有人们对新年美好的愿望与期待。
每一种烟花的核心在火药,火药的种类与用量,决定了烟花是否能“一炮走红”。火药乃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,相传为古代的一些“神人”名曰道士,他们想炼成不死之药,用于取悦皇帝。但经过了漫长的失败后,终于有一天,他们成功地把锅给炸了。于是乎,在前人如此不爱惜生命的情况下,不仅没有炼成不死之药,还白白葬送了几条宝贵的性命,同时在无意间制成了最原始的黑火药。但书上对这样的黑火药并没有名字,更没有明确的记载,仅仅是一笔带过。它们如同世界中的尘埃,在时间的流逝下被淡忘了。火药在与他国的交流之中渐渐传到了整个世界,摇身一变,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武器。火药就此打开了热兵器时代的大门,但这也是潘多拉的魔盒。人们陷入战争中,不免会抱怨为何会有火药这种东西。殊不知,发明火药的中国最后也是因火药被侵略的。
历史上总有些东西被奉为金科玉律,却又说不清道不明;现实中又有作祟的心,看不清善恶,分不清黑白。传统文化是教会我们立世做人的经典,可是经典现在也没有人去翻阅。只要有人想做,有人愿意教,这些东西就被传承了下来,变成了传统。可现在的人们觉得什么都太难,什么都不愿做,传统自然而然的没落了。这个时代给人最大的警示便是懒,同时人们也因此荒废了太多太多,可如果我们不去坚守,那应该以怎样的回答去搪塞后人,又该有怎样的证据来印证这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?许多传统被他国效仿,最终竟变成了他们的。本属于我们的,我们将其遗忘。那些瑰宝如同断了线的风筝,回不来。
想要救传统文化,应该根治的是人心。文化应扎根在人心中,没有文化和传统,人们的心里积满了厚厚的尘土,懒惰的种子茁壮成长,蒙住了理智。
但忘记件事情很快,去适应另一件事也很快。习惯了那些不习惯的,也就习惯了。
城里早就禁放烟花爆竹了,我们不像日本,我们听不到礼堂的钟声。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,说禁就禁了,人们假装无所谓。于是乎,这个禁令则会一直沿用下去。除夕夜街上灯火通明,甚至比往年还要亮,但依旧照不亮黑色的夜。漫漫长夜如一块凝重的幕布,总有人要去掀开它,才能看得见耀眼的明天。但没人敢。他们相信明天迟早会来的。各人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,安逸地看着五彩缤纷的电视。外面的路上只有黑白,人们的脸上挂着装饰性的笑容。城里啊,不只是少了几分烟火色。住在乡下的我,漫无目的地刷着千篇一律的手机。也不知是在看什么,抑或又希望看到什么呢?父亲在午夜时,象征性地放了几枚鞭炮。火光在空中乱作一团,顷刻间消散殆尽,所有人如同这些鞭炮一样沉沉的地睡去了,这热闹的节日冷清得不像话。看着这无声无息的小城,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,静谧得凄清。多么希望,能有撕裂天空的光芒!这本该无眠的夜,只有我一人彻夜难眠。
一条名为忘记的路上,多数传统文化都在劫难逃。如果我们怕空气污染,为何不多种植树木,为何不去尝试着低碳环保呢?对于我们来说,坚持太困难了。往往期待着立竿见影的效果,自然就没有锲而不舍的打算。如果人们都能够有先见之明,那么某些传统是否就能流传下去了呢?可惜的是,没有“如果”。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,更没有后悔的时光了。多年之后,在中国,却没有了中国原本该有的传统。
我们每个人都像是那烟火里的尘埃,没人敢去点亮那火种,没有光明的照耀,每个人都是同样的灰暗。一个人的光芒太暗,照不亮现实中的黑白;一个人的声音太轻,激不起对传统的喜爱。每一种传统的陨落,只会引起无伤大雅的评论,除此之外,再无波澜。璀璨的银河里,没有一颗星。
如果一地尘埃,可以承担一种文化,那为何不成为焰火,去绚烂整个世界!
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一(10)班 方湲锴 指导老师:吴惠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