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组2 润物细无声 --我读《论语》 陈錡
《论语》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,是孔子弟子几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录体著作.内容上以教育为主,包括哲学、历史、经济、艺术、宗教等方面。
近年来,社会上掀起了传统文化热。名人讲《论语》,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,都曾引起热烈反响。但是,这真的是好事吗?像现在青少年们以及大多数成年人都热衷于看一些古代的影视作品,美名其曰地说回顾历史,但现在的影视作品到底有多少是真的按照原本真实的历史改编的呢?
有的影视剧只为了追求影视效果而并没有把握《论语》本质。一些演讲也是同样,只是肤浅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粗略地讲述了其中蕴含的道理。他们在台上讲,坐在台下的青年学生也就这么听了进去,认为《论语》中浅显的语言真的只有这么点含义。
虽然《论语》看上去简单易懂,但是作为不谙世事的十来岁孩子领悟起来还是有困难的。所以,作为演讲者,就更应该去深刻地了解《论语》,读懂其中蕴含的深意,再向别人讲解。
我们读《论语》这部书,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、齐家的孔门秘传。而是去寻找、去发现一个迂阔率、诲人不倦的孔子。他的言论论述了孝道、治学、治国、为政,为历代君王所推崇,汉武帝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。儒家思想--中庸之道。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,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,是有必要一读的。
《论语》中许多小故事都是蕴含着深刻道理并且耐人寻味的。
例如《阳货》第一章,孔子千方百计地躲避阳货,却偏偏狭路相逢。文中两个人的谈话非常性格化,内容不长,但将阳货的盛气临人、挖苦打击,孔子的尴尬无奈,写的很戏剧化。
同样,《微子》中写楚狂接舆的高歌、对孔子的赞扬和劝告,使孔子非常感动,欲上前攀谈,他却一路小跑走掉了。这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隐士的飘逸形象,也给我们留下了回味咀嚼的余地。
《论语》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,这样的文字,这样一个个不完整的小故事、一个个记人记言的小片段,都写得情趣盎然、耐人寻味,可以当做笔记小说来读。既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《论语》,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。
尽管现在有许多电影特效非常巧妙地在了古代玄幻影视剧中,演员们的演技也值得肯定,将人物的性格充分体现。但人们看影视剧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,亦或是因为自己所喜爱的明星演的。看完了也就尽兴了,就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隐藏在里面,又有谁会在意到呢?
孔子同样也讲究孝道,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,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,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。
子曰:“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;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“事父母能竭其力”等。即孔子说:“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,要观察他的志向;在他父亲死后,要考察他的行为;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,这样的人就算是尽到孝了。”这里讲了什么是孝。
当然,这也是普通古装剧所无法体现出来的。至少到现在为止,我并没有遇到过一部真正的对青少年学习成长有益的、能够真正体现《论语》本质的影视剧。
《论语》就是这么一本书,以淡薄的胸襟、旷达的心胸、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,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于自然状态,这样才能无愧于天地,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,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。
陈锜 湖州白雀学校九年级4班
指导老师 蔡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