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中组第2题】文明的历程(朱怡轩)
《易·乾》曰:“见龙在田,天下文明。”;《书·舜典》曰:“睿哲文明,温恭允塞。”;《易林·节之颐》曰:“文明之世,销铎铸镝。”这些话看似简单,实则内涵非常丰富,可以说是探析中华文明历程的一个重要视角,也为阐明文明的现世意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。
汉字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,因而文明最开始具有“文章优美,文采光明”的意思。孔颖达疏:“天下文明者,阳气在田,始生万物,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。”后来,随着物质资料的发展,文明渐渐成为了一种个人道德上的品质。《宋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,广乐以成教,故能情深而文明,气盛而化神。” 而现在,文明不仅仅指个人的修养与气度,更多的是对于整个社会文教昌明,合于人道的形容与描述。
文明的第一个现世意义,体现在社会风尚中。清秋瑾《愤时迭前韵》:“文明种子已萌芽,好振精神爱岁华。” 文明的种子一直埋藏于华夏土壤之中,这些年以来,这颗种子得到灌溉,滋养,从而迅速成长为了一棵参天大树。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,其实并不难发现,文明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,现在的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最基本的遵守秩序,践行社会基本道德。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以高于基本道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,而这些人也将进一步推动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过马路。大约十年前,我们过马路的方式还被外界诟病为“中国式过马路”,而现在,不仅人人都能够在红灯前停下自己的步伐,遵守交通规则,还有越来越多的司机能够在没有指示灯的路口自发地停下,礼让行人。这已经不单单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高了,当然,个人道德修养是基础,现在,这已然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,它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,甚至具有教化少部分道德感偏低群体的力量。
文明的另一个现世意义,体现在社会的总体价值观中。鲁迅《准风月谈·抄靶子》中提到:“ 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,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。”的确,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注重“人”。“以人为本”,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价值观更是把现代文明推向了高峰。相比于以往的不择方向而一味埋头苦干,现在的我们无疑拥有了一盏指路明灯。在这些越来越趋于文明的价值观的引导下,我们的社会也会朝着“为人”的方向不懈努力。文化,科技皆是手段,人才是目的。为了人类的繁衍与生存,我们致力于可持续发展,维护好人与环境,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。不仅如此,社会制度的人性化改革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。“最多跑一次”、“营改增”、“个税改革”,都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人提供了便利和保障。这些种种改变,都依托于社会总体价值观的进步,它越趋向于文明,则人们受益就越多。
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”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要求。其中的文明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应有状态,是对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的,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,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。因此,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,文明已经远不止是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了,它更多的是指社会,国家层面,其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。
社会由人构成,社会的文明也需由个人的文明堆砌。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向文明的金字塔,才能构筑起基本的文明风尚,从而带动落后的人们前进,一同构建良好的社会文明,中华文明,世界文明。真正做到“关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。
作者姓名:朱怡轩
学校: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
年级:高三
班级:1班
指导老师:李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