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中组+2】 血脉里的文化 徐语佳
一谈到文化,我的脑海里立即会浮现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文学巨匠,一篇篇流芳千古的经典宏著,一段段绚烂无比的时代文明。可我总觉得,这些“高大上”的形象与我有关,似乎又太过遥远,文化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圣物。
**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出,要坚持文化自信。文化是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的灵魂,文化兴,国运兴,文化强,民族强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
对照总书记的号召,作为一名新时代里的中学生,我更加纠结于这种对文化的距离感。静心细想,只有走近文化,才能感受我们绚烂的文明,才能汲取文化中的力量。文化应该在我们的身边,文化应该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,文化应该埋藏在我们血脉里。节日民俗、尊老爱幼、诗词歌赋、求同存异,这些无不都是“文化”和“化成”的体现。
从衣食住用行,柴米油盐找文化,更有真切感。筷子,是我们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,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区别的一个标志性工具。
中国人选择用筷子作为吃饭工具,这是一部甑别比较史,也是一部创造史。从用手抓到用刀割,再到用筷子夹,其中影响选择的有政治、饮食、器皿、材料等因素。但不可否认,中国人用筷子吃饭,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大脑进行创造性的发明使用,是中国人智慧的选择。现在,虽然中国人吃西餐的尴尬场景越来越少,但是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习惯不会改变。同样,中国人过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重阳、中秋、春节等传统节日,现在在传承,今后也不会忘。因为,佳节中蕴涵的故事和寓意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,这是留在我们心中那份弥足珍贵的情感。这份眷念不会因时间而消退,它会随着岁月欲久弥香。
用筷子是中国百姓处世的一种体现。中国人重亲情、讲礼仪,处事讲和气,求和合。所以,许多事情都在饭桌上办成的。我们一桌人围坐在一起,用筷子“夹”着吃。有书记载,原先叫“捞夹”,“羹有菜者用,其无菜不用”。
试想,我们一只手提着伸出筷子向碗里夹菜的情景。我们夹的是自己想要的那份,而夹到的往往是是而非,或多了,或少了,或正了,或偏了。最后,不求精确,只求大概,自己夹一份,肯定会留一份给桌友。这是否也隐喻着想着自己的利益的同时,也要想一下别人的利益,不要太较真,要求双赢的道理呢?西方人用刀叉吃饭,每人一盘。锋利的刀,用“切”或“割”动作,相对而言,他们更讲究准确。所有,他们喜欢数字化的划分,更强调自我利益。由此,我可以想象,一桌中国人拿着筷子吃饭的情景,觥筹交错之间,也给自己和对方传递一个信号,要和谐共生。
作为一个礼仪之邦,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,就能够让人们看到深厚的文化积淀。曾记得吃饭时,长辈们的告诫,如三长两短、仙人指路、品箸留声、击盏敲盅、执箸巡城、迷箸刨坟、泪箸遗珠、颠倒乾坤、当众上香、定海神针、落地惊神等诸多禁忌。这些成语言简意赅,比喻形象。除了告诉我们餐桌上的礼仪外,更有语言的精妙。据说,唐玄宗曾以金筷赏给宋璟说:“非赐汝金,盖赐卿以箸,表卿之直”。可见,正直,坦率是我们祖上就推崇的为人原则。
透过筷子,看文化,我们发现文化并不都是“高大上”的,它就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、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。文化潜移默化之功早已深植内心,它只是在等待着一个被激活的时机而已。
作者姓名:徐语佳、天台育青中学、高一(1)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