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中组第1题】最是书法含风华(王锦楠)
最是书法含风华
在书法上,有“师古不师今”这一说法。这并不是说不要向当代的书法家求学的意思,而是旨在强调书法的“传承”。书法是有传承的,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,书法代代传承,占着相当重的分量。可以说,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之根。书法不单单是将意象表现成文字符号,更是将其揉造成“饰文字以观美”的艺术表现,彼时,意象便内敛于汉字的一撇一捺之间。有人曾形象地描述:“中国的书法史,是中国文学史、中国美术史、中国艺术史和笔墨纸砚的历史融汇在一起的有关历史。”
既然有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,书法势必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。拿六个字来概括——重形,含韵,写意。书法首先要具备一种得体的方块构造框架,正如人体的骨架一样,框架结构是书法的脊梁,对其要求固定,是对书法的表达形式的统一。人们在骨架的基础上堆砌血肉,于是便呈现出了书法的风韵,书法先定形而后含韵,这其中所讲的含韵,含的是一股子气:既是时下风气的书面表现,也是个人脾气的无声流露。书法的韵味不单是行笔覆于纸面的万千风雅,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节奏感,象征着轻重、缓急、疏密的节奏感。这种不言而喻的节奏感,恰是书法中的“韵”。但要如何从书法中推出其背后的东西呢?就像面对一扇门欲见其背后风光一样,推开它。“写意”中的“意”便是推开门所必须的那把钥匙。如果说形为筋骨,韵作血肉,意便是书法的灵魂。人们创作的过程,便是借助筋骨,丰盈血肉,以志离婚的过程。千万次握笔,十数载苦练,铸骨生肉,所图所求皆是灵魂。赝品仿形仿韵,却始终仿不出灵魂。正是因为其作者缺少真迹作品作者相同的遭遇和心境。情感有所不同,意便有差异。此间如隔鸿沟,实在“关山难越”了。
仓颉造字,大象无形。书法重形,即讲求形体的美感。提笔时垂在笔尖似滴未滴的浓墨,是蕴藏腹中成千上万的书卷气。搁笔前的捻管绞转、裹锋收尾,是辗转喉间的不言而喻的悠长情思。历代的书法家,无不是池水尽墨、退笔成冢,换来一手行云流水的壮阔。汉字有其固定的结构和笔顺,人们写字不多是从左到右、从上到下吗?但即使汉字定下了书写标准,但每个人下笔却又风光迥异。小成者练形,形态端正的汉字让人看来赏心悦目‘大成者以形造势——势,即风韵。“势”一出,字便有了风韵。
就好比一副骨架,空空荡荡,则虽有形体却毫无意义,但若填些血肉进去,形体便注入了生机,骨肉相融、方为大成。
最是书法含风韵,各人有各人的字,各人有各人的脾性与好恶。或急躁或寡断,或喜静或厌独,这些都会打乱一个人本身的节奏感。性子舒缓的人遇到急事也免不了运笔如飞,性子急躁的人却也可能留下温吞墨宝。
清代《评书帖》中提到:“晋人尚韵,唐人尚法,宋人尚意,元、明尚态。”诚然,书法含韵。《兰亭集序》一出,王羲之的风采至今犹可追,笔下风韵更是后世可窥。二王的书法在当时被大力推崇,世说东晋王羲之,笔法能称千人师。人们赞誉《兰亭集序》为天下第一行书,它的翩若惊鸿、矫若游龙,确实不负虚名。引得千万人追其手书而往,羡其笔法而勤。可即使他们描摹出羲之笔法,也学不着半分他醉后的潇洒恣意,那种与酒与字相知相乐的节奏,不动声色地嵌在每一字的收笔处,即使有人发现,也绝不可能捉摸到那份节奏。各人有各人的节奏,各人便有各人的风韵。
创作时的感情会影响作品的风韵,创作者的品性会决定作品的节奏。书法的创作,是从练形入门,再以形造势,继而化势为情。
化势为情,是什么概念?譬如毛泽东手书的那幅《七律•长征》,于落笔之处、收笔之势都能窥得一片“金沙水拍云崖暖”的豪情,在每一次勾转时不见优柔,呈现在纸面上的尽是“大渡桥横铁索寒”的气魄。汉字本身具有极大的魅力,而书法,不仅是汉字形体上的升华,更是意境的外露。若我要写唐诗,盛唐的张扬非行、草不能抒发;若拟宋词,一篇婉约风雅的词阕,当以簪花小楷写就。簪花小楷清秀, 清秀的字体配上清丽的词句,并不会显得清浅意淡,反而会透过纸张泛出那个朝代特有的气质,宋人尚意,就如同素衣白裳掩不住仪态风华。以形造势。常言道:“字如其人。”一个人只有按捺心思,不厌其烦地日复一日练习,才能写就华章,书法如此,为人亦是如此。书法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,折断多少笔杆,才能换来一字之正。下笔方正,可窥其人雅正;挥毫狂放,可见其人豪放;添墨清淡,可知其人清秀。但书法却并不拘束于固定的框架,颠张醉素、颜筋柳骨,何以闻名?他们的字不止是浮在表面的单一的汉字符号,而是化情感于其中,在以形造势的基础上化势为情。
化势为情,即写意。“从前,车、马、邮件都很慢。”寄去的雁书要等几个春秋才能送达,收信的人拆信时需沐浴更衣,以表庄重。寄信人写信时也是如此。对古人来说,这样的做法体现的是一种“仪式感”。而现在,随着科技进步,赶去驿站收受信件一类的“麻烦事”已免去了,人们只需打开电子设备,握着鼠标,敲击键盘,便能完成一次信件的寄、收。昔日的仪式感已不复存在,汉字“写意”功能的缺失,是文明的遗憾,是人类的悲哀。
群经之首《周易》有云:“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”若将文明比作江流,王羲之下笔千言著兰亭,搅匀了一江墨色。浩浩汤汤的浪潮随着时代的更迭翻涌于其间,永不止歇。若以群峰拟作画卷,群峰中浮动的是张旭的狂草一笔使其郁郁葱葱。天地浩荡、河山永蔚,哪样不是中国书法中能领略到的风光?
以形造势、化势为情,书法的玄妙在于透过纸张的那片墨渍,在于砚台之上那支笔杆。墨色洇出的形韵情意,笔杆写就的世代传承,谁来领管!
作者 姓名:王锦楠
学校:浙江省新昌中学
年级:高一
班级:6班
指导老师:求旭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