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 投稿
消息通知

请在登录后查看

参与投稿

参与活动

互动留言

锐角网-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

【高中组第一题】旗袍中的文化 程马莉

作者:chen124 投稿时间:2018-11-14 19:20:06


旗袍中的文化

觅得一时闲暇,便从网上找来早就久仰大名的《花样年华》。撇开它的剧情不谈,还是位小女生的我就被其中精美繁复、令人眼花缭乱的旗袍迷住了。在婉转舒缓的音乐中,她漫不经心地走过,身上的旗袍勾勒出她的婀娜多姿,一颦一笑、一步一履、风情万种。

看着影片出神,想象这样的画面:江南清幽的小巷里,烟雨迷蒙,撑着油伞的清丽女子,着一袭素色旗袍,笑靥如花。如在网上看到的那句话一般: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,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。那柔软的绸缎在两腿交错间摇曳,遑论那嵌着华丽花纹的领子,小巧精美的盘扣。它展现着女人由内而外的婉约、内敛,韵味古典。它在女人身上展现的美令人叫绝。把世上所有用来形容颜色的词语放在旗袍上,都不足以来形容它的流光溢彩。尤爱这首诗:锦袍华贵淑女娇,玲珑曲折现苗条。媚态横生销魂处,飘然漫步飞燕骚。这是中国女子独有的风韵啊。

旗袍,那是一个何等精美而又细致的艺术品啊。说到这,就不得不提一个令我敬佩万分的老师傅、老匠人----褚宏生。我不愿给他挂上那些响当当的名号,他仅是个做好每一件旗袍的普通人。他前前后后足足缝制了5000多件旗袍。从16岁开始学艺,至今都在做这一件事。钉直角扣、划线、刮浆、开滚条,缝纫、盘扣、量体、打样,每一样都是技术活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
拿“量身”来说,可不是简单的量量三围就可以的,就单一件旗袍就得量上26个点,来以给旗袍定型。倘若差上个一毫米,那就是谬之千里——整件旗袍都将走样。因此,一件旗袍的合身与否,便在这26个点上初现端倪。仅是盘扣,就消得三个钟头的时光。 旗袍上层层叠叠的滚边,需滚上个三四道,方能有精致华贵之感。“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邦邦的,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。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。”褚老如是说。

我如海绵般疯狂地汲取关于旗袍的知识,想了解旗袍更多更多更多。这才知它是经历了长久的演变,才有了今天能凸显出女性朦胧之美的旗袍。传统旗袍是呈直筒型,外加高高的硬领,更别提开衩了,丝毫体现不出女性之美。后来,袍腰逐渐收缩,袍袖逐渐缩短。或是因美,亦或是其他原因,在袍侧悄悄开低衩。衩越开越高至膝、至大腿。由于有人反对,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。但舆论压力一减小,袍衩又迅速升高。1933年,大开衩旗袍开始流行。1934年,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。就连那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,有的成了无领旗袍。

别看旗袍只是件衣服,但它在历史潮流中见证了许多。

它在“五四运动”、“新文化运动”中传递着民国初期勇敢追求解放的女性的心声。这点在张爱玲的笔下可见一斑。张爱玲在《更衣记》里:“五族共和之后,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,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,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。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,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,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,羞愤之下,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,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。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,具有清教徒的风格。” 它与“文革”中饱受凌辱的人们患难与共。如“文革”前夕,王光美随刘少奇出访四国,穿过旗袍。在那时,旗袍便是中华文化的代表。可在文革期间,这竟成了罪状,遭到红卫兵的批斗。

旗袍制作工艺的确繁琐、耗时长。褚老足足花了十年才出师,他为数不多的徒弟的平均年龄也达到了55岁。旗袍又确确实实美轮美奂,它是追求女权的产物。当今社会,旗袍渐渐式微,旗袍文化也渐渐离我们远去。一件旗袍,凝聚着自它诞生以来的所有文化,它见证了这么多的过去、这么多的历史,我们为何我们不让它也见证中国的越来越好、越来越美、越来越强的未来呢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一(12)班 程马莉 指导老师:吴惠芳

活动简介

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13届,是国内规格最高、规模最大、参与学生最多、影响最广的纯公益性作文赛事,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数千万中学生参加。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作为大赛浙江区独家承办方,自2013年起以《中学生天地》杯作文大赛作为浙江赛区选拔赛,组织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。在历届比赛中,本赛区选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。赶紧敲击键盘吧,我们期待你的参与!

开始时间:2018-09-01

结束时间:2018-11-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