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之贲
贲者,饰也。经典之贲,雅而不俗也。
吾观今之影视,皆仅有淫奢之表而无朴质之心。为之财而盗经典之名者,冠以“孔孟之道,老庄哲学”,使诸生观之,仅注之表之淫奢而堕其中。此等之物,犹如鸦片,而无法自拔。犹同于“买椟还珠”,尊者为珠而弃之,奢者在椟而乱其心。观此之人文,何以得之教化。故凡贲经典者,皆小利有悠往,大利失其心。
《易》曰:“上九:白贲,无咎。《象》曰:白贲无咎,上得志也。”白者,素,白而贲之,无淫乱也。经典虽为上九而朴质,归一也,可得无咎。故习之经典,乃修其身,修身乃正心而不饰其表,分得大小利,以小利贲之,可不惑人,以大利贲之,而乱之心。
尝闻时事,记时有“国学速成营”,“曲阜夏令营”之类,贵则数千,言之有奇效:提素养,提高分,语文之中再无敌手,吸引诸生。但观其质,诸多者购之经典而无实质,仅读而诵者,空耗光阴也。于此之中,虽亦有良师,但多者可遇不可求,时有遇者,皆开口以十万之资而仅授之数篇。较之于速成班,甚贵也。故常有诸生赴之所习,以所教为镜,镜于淫奢,而己堕矣。
经典之贲同乎君子,贲小利而反朴,故贲者为一。经典之贲,归于经典,故经典之贲,乃歌诀、吟诵二者耳。其者皆由此延之:诵读,朗读,歌剧皆其分支。而今之学者未知主次,与其以歌唱、摇滚之偏风而习之,愈学愈偏,终而贲不能归于经典,反其道而自成一派,所成者皆为微末而无用也。
今之者,多者自信以不可一世,故不信古之者而胜于今,西之者胜于东,而追之所谓潮流,甚鄙之于己者,大有人在。而以经典为资本,吹嘘而不得质者,亦有之。文化虽有所弊而亦有所长,而不可曰东贲于西或言古贲于今。故言之相贲相成。
俗人贲之于胭脂粉末,贲于外者终消散也;君子贲之于经典诗书,贲于内者得其质也。质者永存,由内及外,内外皆善也。故为人者贲于内,而内贲者亦贲于外也。
贲者,可贲于它而亦可有所贲。贲者贲之,贲于者亦贲之,故世间皆贲。而贲之大成者,经典也,贲于内而修于外也,世间众贲皆可归之,故曰:“经典之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