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乡的龙传说
故乡的龙传说
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。远古时期,人们敬畏自然、崇拜神力,于是就创造了龙——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、法力无边的偶像,对其膜拜,祈求平安。
数千年来,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,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,是吉祥雄伟的象征。传说,龙是一种神异的生物,有两个杈角、蛇身四足、鳞片、腥味浓烈。
经过不断发展变化,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,信奉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了领导,龙的图腾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。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形象逐渐被吸收,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,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,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,龙成为了皇帝的代表。
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。比如龙是英勇善战的,它什么强暴也不怕;龙是聪明多智的,它甚至能预见未来;龙的本领高强,它能大能小,变化多端,兴云布雨,鸣雷闪电,开河移山,法力无边;龙是富裕的,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;龙是正直的,能为人民着想的,为了解救人间的干旱之苦,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。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,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,诸葛亮号称“卧龙先生”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。
在我们身边有何其多的龙文化,无论是现在身处的家乡,还是我遥远的另一个家乡,都与“龙”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其一是浙江省龙游县,大家都如此熟悉,我就不多做介绍。其二便是龙孔场了,提起它,或许有人从未听闻过,但它却是我心中的丝丝牵挂。
龙孔场位于四川省犍为县东南十五里,龙孔镇政府驻地。一个普通的乡镇,其命名何以与中华民族的神圣图腾“龙”联系在一起呢?据说,这里早年并不叫龙孔,这里曾经是荒凉之地。那时,人们赶集的地方是在离龙孔一里之外,至今仍叫余家场的地方。龙孔的得名,不得不说到龙孔龙洞。龙洞位于龙孔场西,紧邻青龙河畔原龙孔凉桥,这里是早年龙孔至犍为的必经之地,故有“出洞三十里,进洞就龙场”之说。凿龙洞的传说民间各异,不知多少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开阔的地方,景色秀丽,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涓涓从村中流过。小溪两岸,杨柳依依,人们生活无忧无虑,在小溪的东头和西头分别住着小石匠梁栓和姑娘春兰,人们都认为他们是天生的一对,地造的一双。
突然有一天午时三刻,晴天霹雳,暴风骤雨。人们都惊呆了,村子原本空旷的田野上,不知何时飞来一座山,活生生将村子一下分成了两半。这家的亲戚被隔在了山的那边,那家的朋友被隔在了山的这边。梁栓与春兰也被大山分开了。梁栓便和大家商量,最好的办法在山的一处凿洞,让两边相通。乡亲们便带着工具,找到了最佳的位置,叮叮当当凿起来,连凿了三七二十一天,终于凿到山的一半。第二天一早,大家照常来到山洞,一看,呆住了,原来的洞闭拢了。梁栓和乡亲不信邪,又再凿,可到了三七二十一天之后,山洞又闭拢了。大伙儿并不气馁,又重新开凿,可每到二十一天时山洞就会闭拢,于是梁栓准备一探究竟。
夜深了,梁栓坐在洞口,三更时,洞里忽然传来一阵可怕的声音:“好你个梁栓,竟想从我身上打洞过去,我不怕金钉银钉,就怕钢钉铁钉。”梁栓回到家,回想刚才听到的话,顿有所悟。于是第二天一早梁栓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,和乡亲们一起从百里之外找来钢和铁,连夜打制成钉子,终于山洞很快打穿了,山两边的乡亲们又团聚了。梁栓和春兰激动得拥抱在一起。
原来,此山叫青龙山,是因为青龙犯看天条,怕玉皇大帝问罪,逃到此处化身而成的。于是那条小溪就被称作青龙河,被凿穿的山洞称为龙洞。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市,这就是龙孔场。
这就是我身边的龙文化,作为龙的传人,我深感骄傲。
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七(2)班 李童 指导老师 蓝冬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