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组第二号题 论语有感
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文学著作,像一些早有耳闻的四书五经。而四书指的是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文化对我们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。其中《论语》涉及哲学、政治、经济,教育、文艺等诸多方面,内容非常丰富,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。
现在的教科书中也涉及了许多论语的文章,我们青少年在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领悟下不断地汲取论语的精粹,并提升着自己的修养。例如一些可以侃侃而谈的句子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“吾日三省吾身 —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?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这些句子无不折射出我们对古典文学名著的思考,它们表达的道理在当下依旧适用。
可论语的意义只能在课本中体现吗,只能为青少年们所阅读所感悟吗。答案自然是否定的。近年来,信息技术高速发展,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,竞争压力不断增强,往往面临着多种选择,进入了一个多媒体快餐化时代。人们的内心更加渴望回归自然,想让自己沉淀下来。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社会掀起了传统的文化热。
当下大火的《朗读者》、《见字如面》等一系列节目正是填补上了这处空白。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,但它产生的意义却非凡。它所传递的责任感、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。因此,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,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。这使人看到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希望。《朗读者》中著名作家刘震云在众多作品中选择了朗读自己刚被翻拍成电影的《一句顶一万句》。如讲到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,孔子高兴,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,恰恰是圣人伤了心,如果身边有朋友,心里的话都说完了,远道来个人,不是添堵吗?恰恰是身边没朋友,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。他的这番解读被摘入2015年全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。由此可见论语在他的口中赋予了新的意义,不仅仅是课文中那套呆板的翻译与众人皆知的道理。这就是像《朗读者》这样的文学综艺节目的重要性,可以说《朗读者》是传播文化的又一股“清流”,带给我们以美的感受。朗读嘉宾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,带给观众文学、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,则让这股“清流”更加透彻、明亮。
而电视剧《演说论语》和《孔子》则都为忠实于原著,用电视剧的手法展现《论语》的作品。历史剧因为其陌生性和存疑性,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。例如电视剧《孔子》作为一部以史实为基础,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孔子进行诠述的一部历史剧,并没有什么戏说的成分,可以说是一部历史正剧了。我们知道在《论语》中的孔子不但学识渊博,机智勇敢,还不缺乏幽默感。比如宰予大白天睡觉,孔子批评他说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,于予与何诛。”近而反省自我,“始吾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。今吾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,于予与改是。”,在对待子女的婚姻上,他也能深明大义,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尚在刑狱的公治长,并说“可妻也,虽在缧绁之中,非其罪也!”而在电视剧中,孔子的形象却十分严肃,和弟子交流时缺乏应有的精神状态,只知一味的说教。与《论语》中的孔子大相径庭,让人不禁怀疑自己所学的知识。像这样的历史剧并不是多多益善,它只知一味刻板的还原历史的真相,却忽略了《论语》真正的内涵。让我们不禁思考怎样的历史剧才能博得大众的喜爱,让人们从看剧的同时汲取到有用的知识。答案也是清晰明了的,我们要发现挖掘《论语》的本质,在演绎剧本的时候多考虑如何演绎出它的神,而并不是形。就像是从一堆麦穗中进行筛选,筛到最后的是饱和的麦粒,而非扁扁的麦壳和细碎的麦叶。
在当今时代,论语的意义虽然在历史剧中发挥作用不大,但是我们应该自已去辨析信息,多去主动了解论语这个韵源流长的文化。
作者:吴静雯
学校:开化县池淮镇初中
班级:初三三班